01
「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」,我和我的小伙伴儿们三十年前被当时这一流行观点鼓舞,填高考志愿的时候,不少人报考了生物医学相关专业。
二十一世纪过去了近五分之一,尽管呈现的方式出乎意料,二十一世纪的确是生物医学的世纪。地球终究不是平的,人类终究要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疾病。
02
疫情中,医务人员展现出了极为优秀的品质和能力,给我们很多感动。
但当一切逐渐恢复常态,想到他们平日里的工作量、待遇、处境,又不免有些担忧。
我们要靠什么把这些优秀的人留住?怎样保持他们的心智持续优秀?靠什么继续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?靠什么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他们?
03
之前药品集采,人们担心医生收入,现在耗材集采,人们还是担心医生收入,好像药品、耗材价格原来那么高,都是医生为了自己的收入才定的一样。
实事求是的讲,药品、耗材价格的高低,当然对医生的收入有影响。所以,如何把医生受损的收入补起来,补得更合理、更阳光、更体面,才是关系患者中长期福祉的事。
04
疫情之后产生大型医院进一步扩张、行政化重新加剧的趋势,应该警惕。这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,而是诸多问题的根源。
参考「大禹治水」,想全管住,不一定能全管住,即使能全管住,也不一定能长期全管住,即使能长期全管住,也不一定是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。
05
今年,公立医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,要大干特干,多治病、多挣钱。有人对此不以为然,认为医疗就不该挣钱。
但实际上,公立医院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,这是一个现实。「普惠、高效、免费」的医疗,现阶段在地球不可能存在。
在现行财政安排下,公立医院也是要挣了钱、活下来,然后再有资格身体力行公益性。即使在现阶段,挣钱和公益性并不矛盾。医院做好诊疗服务、优化管理、减少浪费从而维持医院的生存、推进医院的发展,再去福泽一方,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。
06
不少非公医院抗疫情很努力、很积极,却被骂逃兵、被侮辱、被伤害。残酷的现实或许说明一些积极的道理:
未来,社会办医可能会更难。公立医院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加班加点巩固原有优势,一方面又在积极抢食原本是社会办医的领域。但与此同时,依旧不断有优秀的企业跨界办医疗,试图满足不能被公立医院满足的社会医疗需求。
07
当前,医疗「补短板」的热情很高,很多都是大手笔。
的确,疫情暴露的短板显而易见。但造成短板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吗?改了吗?
如果不解决根本原因,那么现在即使「补上」了短板,以后遇上类似情况,板会不会再短一截?
08
|